运营推广 发布日期:2025/1/13 浏览次数:1
乔布斯在去世之前,都想到了苹果可能会犯的错误,因为被某种来自过去(比如乔布斯)或者来自外界(比如舆论)的惯性所改变,因为害怕被批评和被误解而做错事。乔布斯的告诫至关重要。那么问题来了,什么是正确的事呢?
正确的事就是关注消费者未来的需求,创造并生产伟大的产品。
这意味着每个人都要服务于未来的产品,而不是公司老板的个人意愿。更意味着优秀的产品本身是所有人的“老板”,而管理层都只是完善产品的“仆从”。
伟大的企业都是服务于产品,而不是老板个人意志(虽然有时为了达到管理目标,不得不采取强硬手段,但老板个人意志必须服从产品意志)。就像营销大师菲利普科勒说的那样,客户买的不是钻头,而是墙上的洞。
如果企业家能洞察未来产品的形态,确认它确实优于当下的产品,这样的产品很可能就会征服消费者。
要做到这一点,企业家必须能看到未来的产品走向,并带领管理团队用各种创新手段去实现它。这是“以终为始”的精髓。
以终为始,意味着整个公司都要以这款产品为核心,而企业家本人就是首席产品发明人和首席产品体验官,也是第一责任人。所有人(包括领导者自己)都要服务于这一目标。本质上是公司权力序列的转变:企业家变成第一线员工,研究和设计师成为主导力量,其余原主力部门的服务对象不再是老板,而是产品目标。设计和研究不再是二线部门,而是创新的主导力量。
能够跳出当前的维度来看世界的人,会走得更远。如果把时间作为一个维度,能够站在未来的维度看世界,解决方案就可能卓有成效。如果能够看到未来很远的事物发展规律,就可能取得非常有效的成就。因为,只要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,然后在建立路线图(逻辑),问题就会迎刃而解。这并不需要聪明,但却需要智慧。
我印象深刻的几次关于视野和远见的分析:2010年,田溯宁讲未来是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时代,稍晚时候,华为任正非讲不必担心流量不够,未来管道就像大江大海,要在这个基础上想问题。这些远见卓识的判断让指尖儿(zhijianer.me)撰稿人折服。与此同时,李彦宏却认为云计算什么的都是旧瓶装新酒,不予理会。当然李彦宏很快修订了自己的判断,但是也错失了更好的良机。如果更好的预测到iPhone对智能手机的影响,中国产生自己的操作系统也未必不可能。
我认为,视野不是成功的必要因素。但是如果你想做出卓越的产品,取得卓越的成功,就需要拥有更大的视野。
视野是愿景的依据。
有了视野,还需要有思考的支点。乔布斯在这一点上非常明确。以家为核心。家是社会的最小单元。以个人为核心很容易迷失,只有以家为最小的单元作为思考的出发点,才会发现看问题的角度和以往不同。
在回复一名科技博客时,乔布斯说:当你有了孩子,你就会改变你的看法了。很少有科技巨头是站在消费者的家庭来考虑问题的。但苹果一直是。也因为如此,苹果才会有家庭分享功能,才会有家长键。
最后,远见还需要耐心和驾驭能力。如果你仔细观察苹果对一个行业的布局,会发现,他们对每个领域都经过了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技术和内容储备。这需要像凶猛的食肉动物一样,忍耐,直到发出致命一击——最强大的动物都是最懂得忍耐的动物。这需要极强的掌控力和驾驭能力——无论是对自己、对外界以及对事情的准确发现和分步把控。
当我们拿到了未来的产品原型,然后就是怎样到达。 要学习对所有的外部的东西进行驾驭。核心是产品,然后各种东西都可以驾驭,只要有正确的方法:从求助、自己主动改进、施压他人、购买服务等等。
当你有了更强的掌控力,和驾驭能力,而且当你确信目标以后,你就不会用短暂的成败来看这个世界。相反,你会坚定的向你看到的远方走去。
驾驭能力分为三部分:掌控自己、驾驭外界、驾驭事件的发展节奏。在不断的尝试中,不断掌握驾驭技巧。这种思考方式,颠覆了产品作为最终结果的传统商人模式:不追求单个事件的成败得失。而是要以搞定某个领域为目的,以产品为武器。
只有这种模式下,人们做事才会有长远考虑,才会不断的去优化和提升自己对行业的掌控力和驾驭能力,建立逻辑和优先次序。一次解决一个大问题。
我认为,如果苹果坚持用这一方式去持续创新,那么苹果在可见的未来,将很难遇到真正的对手。苹果破万亿美元市场,前景可期。
最后,第一责任人是一切问题的关键。如果企业家把创新交给高管,高管也会一样把任务分解,交给下属。如果企业家不能清晰地看到创新的目标,高管只有收集各种局部创新的成果,反馈给老板。老板对未来产品并无清晰印象,也无法做出更优秀的企业决策。
如果没有清晰的目标,未来产品设计就会陷入僵局。因为高管本身是传达目标,召集作战的。如果高管不知道去哪里,那么员工自然就更加茫然。
——因为利润最大化,是一个与企业长期发展常常背离的非关键指标。这一华尔街的准则将逐渐被企业家抛弃。随着“以终为始”的理念攻城略地,资本将再次成为辅助工具。伟大的产品创造将再次成为企业家的核心命题。
(讽刺的是,通过2015年第一财季的财报我们就会发现,不以利润最大化为核心目标的苹果,恰恰取得了最大化的利润。而那些专注利润的企业,路却越走越窄。其中道理,值得反思。)